(来源:数局)
“90岁的我会成为史上最年长的‘年轻人’。”华盛顿大学退休物理学教授约翰·G·克拉默于Mitrix Bio公司官网宣布,成为全球首位接受“线粒体移植”的实验受试者。
这项颠覆性试验由长寿生物技术初创公司Mitrix Bio启动,旨在通过培养“年轻”线粒体替换掉体内年老、活力不足的线粒体。就像给老旧的汽车更换新发动机,Mitrix Bio科学家试图用这种方式重启人体"能量工厂",实现延缓衰老。
截至目前,除约克拉默教授外,已有5位硅谷富豪自费千万美元加入试验,他们坚信:"如果成功,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战胜寿命极限。”老而不衰这一梦想,或许将触手可及。
注:约翰·G·克拉默教授
线粒体被称为细胞的"能量电池",负责生产人体95%的能量。但随着年龄增长,这些"电池"会老化漏电——就像用久了的手机电池,充不满电还发烫。研究显示:60岁老人的线粒体产能比年轻人少40%,正是衰老无力的根源。
"传统抗老手段就像给旧电池涂防腐剂,而我们要直接换新电池。"Mitrix公司CEO汤姆·本森展示了实验过程:
将老龄患者自体血液或脂肪组织中的干细胞放入“生物反应器”(类似培养皿)中,使其扩增(大约1万倍),随后将细胞内“年轻”线粒体提出,进行纯化,并用一层特殊的膜(类似细胞外囊泡)包裹起来,通过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等方式,重新输回患者体内。
克拉默参与的临床试验,正是这一探索的关键一步。研究人员发现,注射功能正常的线粒体囊泡后,其炎症因子IL-6水平下降了50%,运动耐力、代谢水平、骨骼发育等指标也明显改善。
本森在采访中解释道,“这种方法既安全又高效。”因为线粒体取自患者自身,避免了免疫排斥和“线粒体-细胞核基因不兼容”的巨大风险;且衰老细胞会"饥渴吸收"年轻的线粒体恢复能量,“一次采集可以产生10000倍的线粒体增量。这意味着你可以获得20000天,也就是55年的青春时光。”
不过,或为规避风险,Mitrix Bio绕开了FDA漫长且昂贵的药物审批流程,该项目不依赖政府拨款或临床研究基金,而是面向全球公开招募愿意自费参与早期试验的高知志愿者。这套操作,与前些年备受争议的“干细胞诊所”何其相似,难免会让公众对其安全性产生担忧。
事实上,围绕线粒体疗法的抗老研究已不是新鲜事,从十几年前崛起的NMN,再到线粒体抗老口服科技"派络维pro"等落地,这条抗老路径在科学界已探索多年。
诸如上述成果最早在2018年推出靶向线粒体抗老概念,并落地推行。2024年,诺奖得主Randy W. Schekman(兰迪·W. 谢克曼)加入研发团队,创新升级Mitolive专利,"派络维pro"从线粒体质量、数量和自噬等多维度优化抗老策略,被列入美国FDA标准。
在这期间,随着科学界对线粒体抗老研究的不断深入,加之社会老龄趋势的愈演愈烈,"派络维pro"市场表现也迎来爆发式增长。日本知名商场三越、伊势丹等场所率先将其纳入“热门清单”,后经由京东等跨境平台进入我国市场。
许是“重温年轻状态”、“体能明显恢复”等市场口碑持续攀升,其彻底打开了国内知名度,截至目前,已连续三年占据抗老领域受欢迎前列,揽收国内数十万群体关注。可见,尽管从不同路径切入,这场线粒体“能量之泉”的征途,依然可以展现可观前景。
不可否认,克莱默教授的勇敢将开启人类对抗衰老的全新篇章。实验过程中他曾表示:“我分析过各种长寿疗法,线粒体移植是第一个看起来安全有效,足以让一个人健康地活过122岁的疗法,我是尝试这项技术年龄最大的人,如果成功,没有人能超越。”
近年来,从NAD+增强剂到基因编辑,从干细胞疗法到衰老细胞清除,科学家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抗老研究。剑桥大学老龄化研究中心主任琳达·帕特里奇教授指出:"线粒体干预可能是近十年来最接近临床应用的抗老方案。"
不过,这场"长寿革命"也引发深刻忧虑:技术是否存在脱靶风险?长期安全性谁来保障?贫富差距间的寿命鸿沟谁来填?养老金、医疗资源等公共资源配置做好准备了吗?如何同步社会规范或许也是我们下一步的难题。
配资在线导航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